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川 野 狂 风

经典美丽 厚重潮流 至真上善 教育教学 美图美景 典藏阅读 时尚资讯 修身养性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(云龙)_中考语文复习教案_语文教案 - 语文资源网  

2010-04-29 21:08:01|  分类: 教学阵地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
云龙镇学校晏榕梅 O04191213
教学目标:
1、了解说明文的概念、分类及特点。
2、理解说明文的对象及其特征。
3、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,把握说明顺序和结构。
4、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。
教学重点:
1、理解说明文的对象及其特征。
2、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,把握说明顺序和结构。
教学难点:
1、辨析说明方法,把握说明顺序和结构。
2、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。
教学方法:归纳总结、练习、讲析
教学过程:
一、说明文知识回顾:
1、概念:
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,或说明事物的特征,或阐明事理,目的是给人以知识。
2、说明文的类型:
1)从说明的对象和目的角度,可分为: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
2)怎样找说明对象?
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;
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。  
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,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,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: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。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。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,形成一个短语:介绍了……的……(对象加内容) 。    
3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:
 一般回答三个字,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,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。  
1)举例子: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××特点。
 2)分类别: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××特点。对事物的特征/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,使说明更有条理性。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,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。
  (3)列数字: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××特点。使说明更有说服力。
  4)作比较: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××特点(地位、影响等)。
  (5)下定义: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/科学事理加以揭示,从而更科学、更本质、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/事理。
  (6)打比方: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。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××特点,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。  
7)画图表:使读者一目了然,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××特点。
  8)作诠释:对事物的特征/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,使说明更通俗易懂。  
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:定义要求完整,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,对事物的特征/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,使说明更通俗易懂。可以颠倒。  
  9)摹状貌:对事物的特征/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,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。  
10)引资料: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、更充实。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,增强说服力,如引用古诗文、谚语、俗话。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,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。  
4、说明顺序:时间顺序、空间顺序、逻辑顺序。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。  
1)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、演变,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。
2)空间顺序(从上到下,从里到外,总到分,外到内,前到后,左到右,整体到局部,都可反之等,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)。  
3)逻辑顺序(先结果后原因,层层递进,现象到本质,因到果,果到因,主到次,浅入深,个别到一般等,常用表因果、表事理顺序的词,如“因为、所以”“首先、其次”)。  
  注: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的判断较为容易,逻辑顺序相对较难,因此,在判断逻辑顺序时,可采用排除法。
5、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:
1)“总——分”式(或由总到分,或由分到总,或总分总)。
2)并列式。
3)递进式。
注:分析文章结构,抓中心句及连接词,如“首先”“其次”“还”“也”“此外”等词语。  
6、说明语言:准确、周密。考题类型分析:
类型1:加点字词有何作用?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。  
对策:答:准确/生动形象/ 地说明了事物“……”的特征/事理。
类型2、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?并说明理由。  
对策:答:(1)不可以。  
2)原词的意思或内容。  
3)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。  
4)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,与不符合实际。  
类型3、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?  
对策:答:(1)表态(删还是不删)。  
2)定性。如:“比较”“几乎”“相当”等词表程度修辞;“大约”“可能”“左右”等表估计,“多”“有余”等表数量。  
3)若删去,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,不符合实际,太绝对了。  
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、周密性、科学性。  
类型4、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“准确”特点的词句,并体会。  
类型5:指代——“这些条件”、“这种现象”“同样道理”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。
对策: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,找最近的一句话。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,而是其中的一部分。  
二、常见考点:
1、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。  
2、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。  
3、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。  
4、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。   
5、对文意、层意、段意的概括。   
6、对关键词语、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。       
7、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。
三、说明文的阅读、解题步骤:
1、通读全文,整体感知
(1)读标题,明确文章大致为哪一类型的说明文。
(2)读全文时,一定要逐段读懂。 标出体现段落的重点信息的词、句。据此:
 ① 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文章要说明的主要内容;
   ② 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,理清说明顺序,把握说明文的结构层次。
③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。
(3)把握说明文的中心。——整体感知说明文,就是从整体入手,大处着眼,把握说明文的重要信息、行文特点、主旨等,对文章能有一个基本的总体认识。
2、认真审题,把握题干中的重点信息,迅速找准解题的方向。 
(1)注意提干中修饰、限制性的词语。 
(2)明确括号中的要求。
(3)理解题目意思和考点所在,避免盲目性。
3、带着问题,回读文章,在文中寻找解题的思路或答案。
在第一遍通读全文时,我们对各段的所说明的主要内容就有了印象。 这样,我们回答题时候,再回读文章时,就能很快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,以帮助我们快速解题,写出答案。要注意的是有些题目在题干中就明确了在哪一段中寻找答案。
四、考点例解(2008.资阳中考)
国宝——大熊猫
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“猫熊”,意即“像猫的熊”,也就是“本质类似于熊,而外貌相似于猫。”严格地说,“熊猫”是错误的名词。这一“错案”是这么造成的:解放前,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,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“猫熊”两字。可是,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,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“猫熊”误写为“熊猫”。“熊猫”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,说惯了,也就很难纠正。于是,人们只得将错就错,称“猫熊”为“熊猫”。
其实,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“猫熊”,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,都属于食肉目。
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,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,最喜翠竹,偶尔也吃玉米秆、幼杉树皮。这是为什么呢?据科学家研究,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,后来,由于寻不着肉食,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,代代相传,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。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,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。不过,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,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,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,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~20公斤竹子,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。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,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。不过,大熊猫有时也显露食肉的本性,捕食竹鼠之类动物。
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,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。冬天照常活动,没有冬眠的习惯。夏秋两季则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。天气炎热时,也常到山沟里的小溪、小河旁喝水,有时候还下水游泳。大熊猫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,到处流浪,走到哪里,吃到哪里,睡到哪里。别看它笨重肥大,走路摇摇晃晃,爬起树来却挺高明。它的听觉非常灵敏,受到惊扰时,就非常灵活地攀上高高的树梢,躲藏起来。
大熊猫性情孤僻,平时独来独往,只有在发情期,雌雄才暂时同居。它们的繁殖力很低,一般每胎产一仔,有时可产两仔。分娩期间多以枯树洞为巢穴。奇怪的是,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,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,体重只有0.1~0.15公斤,像只小老鼠,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,因此不易成活。大熊猫从出生到长大为成体约需两年左右时间。
正因为大熊猫繁殖艰难,存活又难,所以如今我国野生的大熊猫屈指可数,估计只有1000只左右。
大熊猫之所以珍贵,不仅因为它体态可爱,数量稀少,更重要的是,它是有着300万年历史的古老动物,对科学工作者研究古代哺乳动物具有珍贵的价值。化石研究表明,大熊猫几百万年来的形态构造变化不大,现今的大熊猫仍然保留
着许多原始的特征。因此,大熊猫有着“活化石”之称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选自叶永烈《国宝――大熊猫》,有删节。
1.选文围绕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这一中心,运用        顺序分别介绍了大熊猫名称的由来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等情况。(2分)
2.结合全文说说大熊猫珍贵的主要原因。(2分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3.“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—20公斤竹子,排出了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。”一句的“最少”一词能否删去,并请说明原因。(2分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4.选文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,在表达上有何作用?(2分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5.根据你的阅读感受,请你谈谈熊猫被推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理由。(2分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解析:1、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顺序的理解。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,找出每段的中心句,就能筛选出关键信息,按后分析各段之间是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。
2、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,做这类题时一定要注意文中的提示性语言。如文中“大熊猫之所以珍贵,不仅因为……”就提示我们,此句后面的内容就是大熊猫珍贵的主要原因。
 3、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。做此题的一般思路是:
1)表态(删还是不删)。  
2)定性:“最少表数量上的限制。
3)若删去,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,不符合实际,太绝对了。  
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、周密性、科学性。  
4、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判断。学生根据各种说明方法方法的特征,对划线部分做出判断,此处用了列数字、打比方、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,分析作用:列数字: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××特点,使说明更有说服力。
打比方: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××特点,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。
作比较: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××特点(地位、影响等)。
5、此题考查学生对全文信息的整体把握和感受,应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,概括出熊猫的特点进行作答。
答案:1.逻辑   食用习惯    活动范围 繁殖、生长状况 (2分,正确一处0.5分)2. 它体态可爱 数量稀少 具有研究古代哺乳动物的珍贵价值(2分,前两点各0.5分,后一点1分)3. 不能删去。原因:“最少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。它比较客观地说明了熊猫每昼夜的竹子食用量,删除后意思的表达就绝对化了,容易被理解为每天只食用15到20公斤。(2分,答出不能删1分,说对原因1分)4. 列数字、打比方、作比较说明;作用:具体(生动/突出)说明了大熊猫繁殖能力低,且不易成活,进一步突出了大熊猫的珍贵。(2分,答出一种说明方法1分,答对说明作用1分)5.因为作为 国宝的熊猫来自广袤的森林,熊猫追求新鲜,充满力量,无拘无束,是个可爱的动物,无论走到哪里,都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笑声。他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精神。(2分,言之成理即可)



引文来源  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(云龙)_中考语文复习教案_语文教案 - 语文资源网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487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